目前分類:電影與我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劍橋大學的聖約翰長廊也成了霍格華茲校園一景

 

 

Leavesden片場位於倫敦西北邊29公里處的郊區,距離倫敦市區約一小時的車程。佔地五萬平方公尺的Leavesden前身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重要的飛機工廠,如今是英國少數能負荷大製作電影拍攝的大型片廠,從1995007系列的《黃金眼》,此處開始成為英國電影愛用的拍攝場地,有著純正英國血統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更是從第一集便在此地設景拍攝。

 

 

如果你對片場的樣貌毫無概念,可以告訴你,它就是一大片寬闊的土地上座落著數座大型倉庫,像是大潤發、Costco的加大版,並依需求用鐵皮、木板隔成一間間大小不一的空間,這裡,便是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催生地,媒體們被聚集在打造成大型帳蓬般的空間裡等待演員們進行訪問,週遭則呈列著《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劇照,以及戲服和重點道具(例如魔杖、魔法世界使用的錢幣以及預言家日報等等)。此時倫敦的溫度是攝氏六度,大家圍靠在大圓桌旁等待,猜想稍晚會是誰走進這個房間坐在圓桌對面?是榮恩還是哈利,或是古怪女孩露娜?

 

訪問開始前,工作人員領著大夥兒走出接待媒體用的仿帳篷,開始四處參觀,在這裡,我們見識到的不僅僅是JK羅琳個人打造出來的想像世界,而是一部大成本電影背後所代表的龐大電影工業,巨額資金、細微的分工、才華洋溢的人們,以及曾經在大銀幕上現身過的大小道具,舉目所見無不堆滿了十年來《哈利波特》在此拍攝的痕跡,還記得前集中出現過的「萬應室」裡面,堆了兩、三公尺高的課桌椅及舊書櫃嗎?此時正在我們的右手邊,像是雜貨一般靜靜躺在路旁生著灰塵。片廠這邊那邊四處都是不起眼的小鐵門,咖啦推開之後,攝影棚或是工作室就在眼前,這門後的工作人員正使勁的鋸著不知道哪個場景要用的木門咧,那兒的人則忙著清場,等會兒導演一聲開麥拉令下,可是誰都不能發出一點聲音的。我們站在魔法部的場景中,感覺異常真實,而前方,飾演哈利波特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戴著他的招牌圓框眼鏡,正對著一陣怪風和他的「對手」(一個綠色圓點)一遍遍的彩排著。

 

在導演喊卡前,我們離開哈利,前往霍格華茲。

 

從魔法部到霍格華茲的距離並不太遠,走出這道門之後,再開隔壁那道小門,嘩啦,魔法學校就在眼前。銀幕上的霍格華茲是座寬廣又偉大的魔法學校,現實生活中,它則是取景自各個地方:Leavesden片場中的場景、牛津大學裡幾個著名角落,以及,不可或缺的特效……而其中,電影中常見的,例如鄧布利多校長辦公室、霍格華茲學生們集合吃飯的大廳,都是沿用多年的場景,不是簡陋的搭個木架後用特效來修飾就好,這些場景是真實而考究的,我們實際造訪的鄧不利多辦公室就跟電影中的一樣,木製書架上擺著書頁泛黃的古書,牆上掛著成排繼任校長們的畫像(只差不會動而已),辦公椅則由老舊皮質打造而成,實際坐上去還會發出咿咿歪歪的聲音。走進這些劇組精心打造的場景中,不僅像是走進另一個世界,時間也好像停留在某個過去的年代一般,場景設計總監史都華克雷格(Stuart Craig)與我們分享,他們幾乎是把《哈利波特》當作時代電影(period film)來拍:「霍格華茲是跟科技脫節的地方。它不需要科技,它有魔法;對於霍格華茲來說,時間似乎永遠停留在五○年代。所以我們保留了許多古老世界的樣貌,蒸氣火車、老舊的收音機、具有時代特色的木櫃……這是從十年前便確定下來的事情,當然JK羅琳的作品中早已對一切有了詳盡的描述,小說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視覺性,我們不過就著那世界,再把格局加大罷了。」

 

頭皮、女巫、活靈活現的妖怪們

 

家庭小精靈、差點沒頭的尼克、催狂魔、佛客使……各式各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生物使得「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加真實又迷人,而負責發想、製作這些生物的工作,都落在「生物設計部門」身上。實際探訪「生物設計部門」是個極其難忘的經驗,在生物設計總監尼克杜德曼(Nick Dudman)的帶領下,我們推開攝影棚旁另外一扇小門,走進奇幻世界的核心。

此部門由好幾個堆滿了奇妙模型與原料的小型工作室組成,工作量滿載時,此處甚至會擠滿三百名以上的工作人員,而我們參觀的當下,約只有十數人在工作室中,大聲放著八○年代的熱門歌曲,一邊熱衷地或縫製或敲打眼前的生物頭皮、手指與各式布料材料,圍繞在工作檯四周的,則是一具由機器控制、不斷蠕動身軀、披頭散髮的女巫屍體(真實到令人害怕)、一隻半完成的龍、跟數不清地各式怪獸的身體部位,還有,躺在角落那個不是燒焦了手的鄧不利多嗎(不去點破的話沒有人會懷疑那只是具模型)?

「不要客氣,盡管放膽摸摸看牠的皮膚,觸感跟真人很像呦。」設計總監指著一座未完成的假人頭部模型,熱心地鼓勵我們這些無意間闖入異世界的侵入者,正如他所說,這些或人或獸或巫師的模型,一個比一個更真實,觸感像是真實肌膚那樣,柔軟又帶有彈性,而頭髮更是「工作人員一根根用手植入的,所以這些模型可以大方的被攝影機近距離檢視,絲毫看不出一點破綻。」

還記得看守古靈閣的精明妖精們嗎?不要以為牠們是用動畫憑空畫出來的,這些妖怪們身上每一根毛髮、每一處皺紋,全都是「生物設計部門」從擬草稿、畫圖,到製作模型,一步步親手製作打造而成,「每天在片場,我們用一隻妖精成品來拍攝,」尼克說,「但牠們實在太細緻了,以至於拍攝結束當天就得把牠丟掉,隔天要拍時再換一隻。」尼克要求底下的工作人員盡可能地讓這些手工製作的妖怪模型看起來栩栩如生,模型越是做得真實,加上特效之後的效果才能接近完美,而完美的代價就是,每一隻妖怪都得花上一個工作人員四到五個禮拜的時間製作(然後只用一天),相同的妖怪,尼克與他的部門共做了一百隻。

 

Big Ending

 

如大家所知,《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電影被分成上、下集,在參觀片場的當時,大部分的演員、甚至導演自己都不太知道哪裡會是上下集的分界點,然而能夠確定的是,《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將會是一部精采的「公路電影」,主角們首度離開霍格華茲展開逃亡旅程,拍攝地點不限於大本營Leavesden、英國各地,甚至還跑到蘇格蘭。從《哈利波特》第一集開拍以來已經過了十年,這十年中,影迷們陪伴著劇中主角們一點點的長大,如今,整個系列電影也即將到了尾聲,製片大衛貝隆(David Barron)向我們保證,拍成上下集是由於故事結構過於龐大,不願意用一集的篇幅草草結束,絕對不是想要再一次騙觀眾花錢進戲院。而這一次,我們走進戲院,也許不會再雞蛋裡挑骨頭、專注於某幾處不甚滿意的劇情或場景,而是會細細品味每一幕背後,是多少人耗費多少時間與才華打造出來的結果。

 

 

下一篇,我們也許可以談談演員們如何聊這部陪他們走過十個年頭的電影。

 

 

 

 

※2010年受片商邀請去倫敦採訪《哈利波特》,不但去片場晃過一圈還假公濟私自費在倫敦大玩特玩了一番。受到噗友最近猛發倫敦旅遊文的鼓舞(謝謝妳,K),把舊文拿出來放。原文刊登於MSN娛樂網站與「iLOOK電影雜誌」。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悄悄長大,從一滴滴清澈透明的小水珠長成一坨坨裝著腐爛物的大型泥巴,

滾啊滾啊滾啊我們撞成一塊兒,看看彼此的土頭泥臉,好奇是什麼讓我們全變了樣?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預告片極為巧妙的選用Arcade Fire的Wake Up做配樂,使這部片順理成章的成為我下半年度最期待的電影之一。

當覺得成長很痛的時候就聽歌吧。(當然《蘭花賊》導演與Carter Burwell + Karen O.的電影配樂也真夠吸引人了。)

 

Wake Up  by Arcade Fire

Somethin' filled up
my heart with nothin'
someone told me not to cry.

But now that I'm older,
my heart's colder,
and I can see that it's a lie.

Children wake up,
hold your mistake up,
before they turn the summer into dust.

If the children don’t grow up,
our bodies get bigger but our hearts get torn up.
We're just a million little god's causin rain storms turnin' every good thing to rust.

I guess we'll just have to adjust.

With my lighnin' bolts a glowin'
I can see where I am goin' to be
when the reaper he reaches and touches my hand.

With my lighnin' bolts a glowin'
I can see where I am goin'
With my lighnin' bolts a glowin'
I can see where I am go-goin'

You better look out below!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看電影中的女人。看女人在電影裡高談闊論,在電影裡巧笑倩兮,在電影裡吃飯喝水走路思考,我喜歡看各種年代的各種電影裡各種女人生活的姿態。

最近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部在台灣幾乎沒引起什麼注意就悄然下片的電影,抱著去看蒼井優的心情去看這部電影的我,試片之後竟然是滿眼愛心的愛上了另一個女人,永作博美。

39歲的她如何嬌嗔的在電影裡勾引小她20歲的男生就不提了(看得我腿都軟了,簡直是撒嬌鬼始祖,小妹還有得學),讓我感受到她驚人魅力的,竟是短短幾分鐘內的一個畫面,剛返家的她從客廳走進房間再走回客廳坐下,沿路邊走邊脫外套、上衣,脫到只剩小背心、褲襪與內褲,然後轉開收音機,坐在椅子上,就這麼坐著,點菸,抽菸,閉上眼睛隨著音樂哼歌,鏡頭裡的她很嬌小,看起來又是這麼巨大,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她手上那樣充滿著力量。

這使我想起另外一種出現在銀幕上特別引人注意的女人類型,她們通常是有著極度敏銳心思的作家、桀傲不遜的藝術家,或是某個不安於現狀的家庭主婦,有時候光是聽她們那種在無意爆發出的對現實的控訴,就足以讓人紅了眼眶:「If crazy means living life as it matters, then I don't care if we are complete insane.」(《真愛旅程》裡面凱特溫絲蕾飾演的April),或是那句我們反覆念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到同樣段落的時候都會隨之落淚的:「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Leonard.」(《時時刻刻》中妮可基嫚扮演的維吉尼亞吳爾芙)、又或是《Iris》裡凱特溫絲蕾演的Iris對騎腳踏車追趕在她身後的男人說的:「I can’t stay still.」或「There is only one freedom of any importance, freedom of the mind」,再來,我們會想起染了一頭怪髮的Clementine,凱特溫絲蕾(又是她!)在那部讓我們愛死了的另類愛情電影《王牌冤家》中的台詞:「Too many guys think I'm a concept, or I complete them, or I'm gonna make them alive. But I'm just a fucked-up girl who's lookin' for my own peace of mind; don't assign me yours.


然後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總是看到這些女人的其中一個就會聯想到另一個,原來這些女人共同追求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心靈上的自由與complete insanity,她們總是全片裡看起來最瘋癲的一個,也是把事情看得最清楚的一個。以前的我喜歡盯著銀幕上的她們,跟著她們哭跟著她們笑,看著她們對抗現實的無情激流,以為自己就是她們其中一個,覺得自己的心聲藉由她們的怒吼得到紓解。直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自己始終都不是那樣的人,我太平凡,太安逸,對現實與浪漫的拿捏又太游移不定,所以我看電影,看銀幕上的女人們過我一輩子都過不了的生活,走我一輩子都走不到的路。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文溫德斯(Wim Wenders)先生來台,說什麼都要去見他一面,一睹大師風采。


現場的媒體除了我之外,大家都有備而來,拿出溫德斯寫過的書來索取簽名,我則是從頭到尾都坐在他旁邊,細細的聽他講了許多很久以前的拍片經歷(連1982年的『Room 666 』都被提出來問,夠久了吧),看著他緩慢、有條理的回答著每一個問題,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跟無法解釋的奇異感。

訪問結束請他簽名的時候,我八成是太興奮了,胡亂跟他談起Radiohead新專輯跟演唱會的話題(因為不久前他才提到最近聽的專輯之一,是Coldplay的新專輯),他在我遞去的白紙上,畫上他著名的「慾望之翼」,下面簽了名字與Taipei。


為了將這個短暫的回憶好好保存,我走去樓上書店,買了一本溫德斯的攝影書,並發現看一個人的攝影作品,有時候好像比看他拍的電影更能貼近他的內心。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向很不喜歡寫趕熱潮的文章,就連《黑暗騎士》因為太喜歡而跑去看了三次,也都只是在心裡默默的熱愛著。但若加上今晚為了要陪胖,《海角七號》我即將也要看第三次了,突然有一種「竟然有部國片可以讓我看三次」的奇異感。





其實這部片早在兩三個月前因為要採訪導演魏德聖而先行看過試片了,在那之前早已聽看過的電影圈朋友們大推特推,我不免好奇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讓大家一面討論《黑暗騎士》(這部電影在我心中已經到了神的地位了)時,還一面可以拿出來一起推薦?看完試片的當下我是非常驚喜的,雖然感覺有些地方拍得過於芭樂,但這點令我真正的大喜:台灣導演終於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願意拍些容易與觀眾溝通的電影了,它的毫無冷場以及顯而易見的企圖心是讓我很欣賞的一個地方,加上跟導演做過訪談,讓我對導演的誠懇跟野心大感佩服,也加深我對片子的印象,但我很擔心「難得有這麼豐富的國片」這樣的印象會讓我的判斷力降低,畢竟將評斷標準放在「國片」上,多少就是有失公道,抱著這樣的心情我去看了第二次的特映,第二次對許多笑點跟拍攝手法都有免疫力後,果然發現一些片子不足的地方,不如我第一次的感覺這麼好,但又有誰會像我一樣吃飽了沒事,喜歡的電影在兩個月內動輒看上兩三次?看到同行的金J跟A都看得這麼開心,我突然明白這部片會紅實在不是沒有原因的,電影就是拍給一般觀眾看的,如果雅俗能夠同賞,芭樂一點又算什麼?


《海角七號》上映一週以來全省票房破一千兩百萬,PTT、MSN上都是狂推《海角七號》的聲音,並且聽到周圍越來越多人在這週末也跑去一探究竟,我突然有種感覺:誰說台灣人不看電影?誰說台灣人不看國片?雖說《海角七號》不是一個完美的作品,但大家都被裡面台灣人特有的熱情溫暖跟可愛所感染,大家在片子裡找到共鳴,而不是看著導演擺出長達幾分鐘的長鏡頭,然後不知其想要表達的「意境」,做這工作到現在短短兩年多之間也看了不少國片、面對面跟不少導演對談過,其中真的不乏有被我列為職業傷害的恐怖電影,連我這種自以為可以看藝術片的觀眾都看到生氣,更何況一般只想藉由電影來轉換日常苦悶心情的觀眾,更何況片子裡的「藝術」往往是導演自己說了就算?

當然不是所有的導演都只顧著自己想拍的東西,最近幾部除了《海角》之外,《囧男孩》(很推薦,九月五號上映)、《九降風》等,都漸漸開始與觀眾做起對話,懂得能夠引人共鳴的就是好電影的道理。老是聽到最近大家推薦《海角》時都會說「大家要支持國片」,想到之前與豆導聊起來,他語重心長的說「一個產業要是夠完整,哪來的支持之說?」的確,這個產業早就低迷許久了,也不能怪大家老是說要「支持」國片,畢竟大家真的已經習慣不花錢進戲院看國片很久了。如今《海角七號》能夠激起大家又重新喊起「支持國片」,也算是它成功的地方了吧。



話又說回來,前兩次不是看試片就是特映,這次會想陪胖再去看一次,多少也抱持著好歹我也花一次錢去支持一下的心態哈。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作這行也快滿兩年了,大家有什麼時候看過我在msn上拼命大力推薦過一部電影?


應該很少吧。但是這一次真的很不一樣。
因為《茉莉人生》真的是我這半年內看過最好看的電影前三名啊!

其實我個人對於動畫片一直有一種直覺性的排斥感,不過我在這裡客觀的呼籲大家,一定要多少避免掉這個心態,不然會錯過很多真的很棒的電影啊!總之,去年在金馬影展上看過《茉莉人生》之後我就對這部片念念不忘,簡介跟預告呢就請看這裡,因為我只是加班加到一半,突然雞婆想到電影要上映所以上來推薦一下,沒那麼多時間認真寫推薦文。

大家就行行好,偶爾放棄一下大家最愛的我愛你你愛我、怪獸侵襲、機器人變身、不死肌肉男打架……這些平常就常常在看的電影,《茉莉人生》真的是一部商業、非商業的電影觀眾都會喜歡的電影。導演用比較詼諧的畫風跟手法來呈現,但是電影中又探討了很多關於親情、人性、歷史、戰爭跟成長和鄉愁這些比較沉重的議題,所以看的時候真的是會大笑又大哭,這種政治亂七八糟、天氣又隨性的讓人很生氣的日子,就去看《茉莉人生》來紓解發洩吧。

金馬期間,導演之一的文森帕何諾(Vincent Paronnaud)也有來台宣傳,
不嫌棄的話可看iLOOK電影雜誌2月號,有小妹我寫的專訪文章。


場次表如下,雖然場次少得可憐,但這種好片不該錯過啊,去戲院看比租DVD看爽多了,嫌威秀設備爛又坑錢的話,
去真善美跟長春都不錯,至少有種簡陋的美感。聽話乖乖去看就是了。有去看的人可憑票根跟我兌換兩期iLOOK電影雜誌喔(該不會沒有人想要吧捧個場嘛)。

信義威秀影城 

08 : 20 PM
| 12 : 20 AM 

真善美劇院 

03 : 40 PM
| 05 : 30 PM | 07 : 20 PM | 09 : 10 PM | 11 : 00 PM 

長春戲院

03 : 20 PM | 05 : 10 PM | 07 : 00 PM | 08 : 50 PM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市場上好久沒有一部這麼商業卻有趣、爆笑又讓人打從心底感到溫暖以及懷念的好萊塢電影了,綜觀近年來賣座的好萊塢喜劇電影,不是充滿自以為好笑的笑點,就是一些以嘲笑同志、身材豐腴的人當賣點的缺德題材,相較於這些讓人看了倒盡胃口、意興闌珊的電影,《曼哈頓奇緣》是一部讓人頗為驚喜的創意佳作。
向經典致敬
以「童話世界公主來到真實世界」作為設定,《曼哈頓奇緣》在題材上就多了近年來一直很缺乏的「創意」,以十分鐘的動畫開場,除了向觀眾交代故事的起頭,也順便讓大家複習典型的迪士尼動畫,藉由這樣的暖身,導演將童話故事巧妙的帶入現實世界,也為之後的劇情埋下了伏筆,因為後來的每一個高潮迭起幾乎都是以此為基礎──那就是對於經典迪士尼卡通的敬意與嘲弄。片中一個個曾經伴隨許多人度過童年回憶的片段不斷在某個時刻出現:吉賽兒在肥皂泡中的反影,反過來與她對看(《灰姑娘》橋段);娜麗皇后的倒影出現在水中,出現在從玻璃瓶到香皂罐等可以反射倒影的事物上(《白雪公主》中的「魔鏡、魔鏡」);吉賽兒遇見一個暴躁的矮冬瓜生意人,誤把他叫成小矮人(《白雪公主》);這種向觀眾眨眼示意的俏皮小片段,片中隨處可見。而除了在電影中加入許多向經典迪士尼卡通致敬的橋段外,劇組也毫不客氣的將一些過於老套過時的元素徹底的嘲弄了一番,例如從童話世界來的人物總是出其不意的來個引吭高歌;或是過分誇張的一見鍾情等……;也就是因為這樣,《曼哈頓奇緣》才不單單只是一部「卡通真人化」的電影,而是一個結合過去的經典加上現在的創意而產生的新作品,除了過去的迪士尼影迷可以藉機回味,對於迪士尼冷感的觀眾也可在這種無厘頭式的搞笑方式中找出不一樣的新鮮感。
沒有人要求所有的電影都要拍得很藝術或是技巧良好,但也不能因為是商業片就用特效隨便唬弄觀眾就算了,《曼哈頓奇緣》雖不至於被稱作大師傑作,卻也立下了相當良好的典範,一部好的商業片,至少就該是這個樣子。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ate Blanchett


《I’m Not There》

導演:Todd Haynes

製片:John Goldwyn

演員:Christian BaleCate BlanchettRichard Gere

IMDB評分:8.6/10 (426票)

美國上映日期:2007.11.21

電影史上有不少為人稱道的搖滾電影,如由名導馬丁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紀錄滾石合唱團(Rolling Stones)演唱會的《Shine A Light》以及Grant Gee執導的紀錄片《Joy Division》等,在那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抑鬱低沉的樂音中,就算對電影主人公不甚熟悉,也很難不隨著音樂搖頭晃腦一番。也因為如此,搖滾迷們坐在漆黑不見五指的電影院中,心情如即將獻身的處子般緊繃又雀躍,期待著這些搖滾電影就如搖滾樂,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心靈震撼。於是在短短一個半小時中,觀眾/樂迷們便真真切切的與片中主角一同體驗了失戀的傷痛、成名的壓力、以及藝術家的抑鬱……影迷們永遠都不會被既有的搖滾電影給滿足,永遠都在期待下一部的經典。  
7個鮑伯狄倫 
2007年,所有自詡為Rocker的人無不翹首期盼的電影,莫過於Todd Haynes所執導的鮑伯狄倫(Bob Dylan)紀錄片《I’m Not There》,姑且不論鮑伯狄倫在搖滾迷中具有如何崇高的地位,光是導演以及卡司的陣仗一出,便足以讓所有人都驚艷不已。導演Todd Haynes的搖滾電影Velvet Goldmine》是所有影迷、樂迷都該好好觀摩的一部經典,而演員更是請到如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希斯萊傑等超級戲精連袂演出。正因為鮑伯狄倫一生過於絢爛難捕捉,導演深知要重新塑造這個樂迷心中的神聖人物,不打破過去音樂紀錄片舊有模式的框架是行不通的。於是特別找來六名性別、種族、年齡各異的演員來演出傳奇人物鮑伯狄倫(Bob Dylan)的一生。其中尤以氣質女星凱特布蘭琪的反串演出特別引人注目,只見她頭戴紳士帽,留了一頭短捲髮,嘴裡叼根煙與鄰坐的人嬉笑的模樣,簡直就是年輕狄倫的翻版。而他的童年與老年時代,分別是由黑人小孩以及性格男星李察吉爾演出,從小時演到老年,《I’m Not There》如此顛覆的手法實在讓人相當期待,再加上全片以狄倫的音樂串聯,屆時勢必是場音樂與視覺的豐富饗宴。
迪倫的傳奇一生
鮑伯狄倫的一生燦爛炫目,甚至可說是詭譎多變,他是六○年代民歌的起源,也是當時政治運動的精神指標,當時一個著名學運組織的總部裡便大大的掛上了鮑伯狄倫的海報以作為精神性的象徵。然而他本人並不刻意理會「抗議歌手」或是任何一個外界用來定義他的詞彙,也因此在1965年,他放棄了民謠詩人歌手的形象,轉而抱起電吉他,如烈火燃燒般狂放的唱起被當時樂迷評價為「媚俗」的搖滾樂。狄倫曾說過音樂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不過他也許並不知道在他用音樂表達自己的同時,他的音樂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政治運動,更悄悄深植入世人的心。音樂也許不能拯救混亂荒唐的世界,不過卻可以成為一個心靈的避風港,以及用來拍一部很棒的電影!這一點恐怕連狄倫自己也都所料未及吧。

本片譯為《巴布迪倫的七段航程》,將於今年11月的金馬影展中播出。

看得我熱血沸騰的預告請點這 ,凱特布蘭琪真的太屌了!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梁朝偉變了。眼神抑鬱深邃的梁朝偉在《色,戒》裡頭仍然梳個油頭,氣定神閒的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用他的招牌眼神直往人的靈魂深處瞧;然而不知怎麼的,你就是知道他不一樣了,不再是大家印象中那個萬千柔情的梁朝偉,他是易先生,一個性格極為跋扈又壓抑的漢奸。

梁朝偉不是頂帥─至少不完全合乎一般人對帥哥的那種高帥挺拔的印象,然而他卻有一雙全世界最通靈性的眼睛,一個靜默的凝視彷彿就能看透對方的一切底細;一個小小的眼神似乎就能道盡滿盈心中的千言萬語;在《色,戒》中他更是將這「眼神制人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有別於在過去作品中的角色,飾演易先生的難度又更高了: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漢奸頭子,一個殺人無數;卻害怕黑暗,冷僻孤傲卻又眷戀女人香的男人,也因為角色的複雜度,在詮釋上更不能有絲毫的偏差,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梁朝偉的演技更加精準了,只見他時而威嚴沉著的發號司令,時而溫柔深情的含笑不語,那蘊含在他內斂演技下的深遠韻味益發的濃厚。而易先生這個角色更是有一個過去的梁朝偉所沒有的面貌─狂暴,這恐怕是他所飾演的角色中最為殘暴的一個,他拷打犯人、將之處死甚至連眉頭都不皺一下,冷靜中那陰冽暴鬱的眼神恐怕連最冷冽的北風都得敬他三分。

而《色,戒》除了有張愛玲原著、李安執導的雙重加持,讓人血脈噴張的情慾戲以及梁朝偉的裸露竟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的確,這為人津津樂道的三場床戲是本片不可缺少的重點,也是他跟女主角王佳芝的感情最忠實的寫照,那激烈的床戲之於易先生,是肉體上的發洩也是心靈的解放,從狂放暴烈到溫柔細膩的探索,在在象徵著兩人的感情,也讓梁朝偉的表演往上晉升到另一個層次。

從員警、盲武士演到如今的漢奸頭子,梁朝偉的演技已不用贅述。他那似笑非笑的沉穩眼神散發出的懾人魅力總讓人不由得為之臣服,也因此無論是溫柔的、沉穩的、孩子氣的、甚至殘酷、躁鬱的,他在影迷心中總有無可超越的地位,怪不得在《色,戒》中即使全身赤裸、輕喘著,都能輕易的讓人屏息,久久無法回神,這,就是梁朝偉無敵的魅力,也是他至今歷久不衰的原因。

 

 《照片提供:博偉電影公司》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噴霧髮膠
Hairspray
導演:亞當尚克曼(Adam Shankman)
演員: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克里斯多福華肯(Christopher Walken)、亞曼達拜恩(Amanda Bynes)、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
IMDB評分:8.1/10 (11,744 票)
美國上映時間:2007/07/20

翠西是個愛跳舞的可愛小胖妹,她與死黨最大的嗜好便是準時回家收看名叫“The Corny Collins Show”的舞蹈節目,並幻想有一天能夠上節目一展舞技。雖然常常因為身材的關係而受到嘲笑,翠西仍然不放棄希望,終於有機會參加試鏡並且得到上節目的機會!不過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她必須突破種族、身材等先天限制,以得到“噴霧髮膠小姐”的后冠。
新線公司重炒冷飯
有持續在關心全美排行Top10的讀者可能都有注意到這一部片名看起來有點“鳥”的電影(“噴霧髮膠”聽起來還真讓人提不起多大的興致),穩當的賴在前十名的位置連續好幾週都不肯下來,若是稍微帶點好奇心的人,可能不會因為奇怪的片名而卻步,反而繼續搜尋劇照來一探究竟,然而映入眼簾的不是男扮女裝的胖女人,就是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小胖妹在一起跳舞……如果因為這樣就以為這又是一部以反串作為笑點的無聊喜劇,那你可能會平白錯過一部精采有料的好電影。



                                                  看出來了嗎?這傢伙就是約翰屈伏塔



《噴霧髮膠》Hairspray如同《吉屋出租》Rent以及《芝加哥》Chicago一般,都是由音樂劇改編而成,然而音樂劇「噴霧髮膠」並非原創,而是由1988年的同名電影改編而成,當年電影在美國並未引起廣大的迴響,票房、影評皆失利,怎知卻在2002年被人重新改編、搬上百老匯舞台之後一炮而紅,還抱回八座東尼獎的肯定。握有1988年《噴霧髮膠》發行權的新線公司(New Line)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立刻找來《芝加哥》的製片Neil Meron參與製作、並積極開始前製作業。
音樂劇鹹魚翻身?
光看劇照還以為《噴霧髮膠》預算不夠,盡找一些沒沒無聞的人來參與演出,仔細一看真是不得了:那廂穿著鮮豔、打扮入時,不時嬌滴滴的向老公撒嬌的胖老媽竟然是好萊塢性格男星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而這廂半露酥胸、有著性感美腿的辣媽竟是氣質女星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另外還有克里斯多福華肯(Christopher Walken)、亞曼達拜恩(Amanda Bynes)、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好萊塢明星,怪不得新線公司會如此得意的聲稱這是他們所能想到最夢幻的組合,而這也是繼30年前帶動熱舞風潮的《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之後,約翰屈伏塔再度參與音樂劇的演出。





《噴霧髮膠》主角翠西生長於六○年代美國的巴爾的摩,時值美國最為動盪不安的年代,傳統價值觀的喪失以及物質富裕的極端矛盾,整個時代四處流竄著蠢蠢欲動的曖昧氛圍,造成時下年輕人普遍的迷惘不安。本片探討的便是當時的青年突破常規以及先天(如種族)限制向自我挑戰的議題,不同的年代卻有著相同的心境,怪不得《噴霧髮膠》能如此成功的虜獲青少年的心。本片自全美上映以來不但票房長紅,連一向對於音樂劇不甚看好的影評、媒體都給予相當不錯的評價,宛如看到音樂劇救世主降臨。求好心切的導演亞當尚克曼(Adam Shankman)還特地找來1988年版本的導演John Waters向他請教,並宣稱《噴霧髮膠》將一切遵循John Waters版本的拍攝模式,所幸失敗的例子並沒有跟著複製,以目前叫好又叫座的情勢看來,堪稱是本年度鹹魚翻身的最佳實例。

Trailer's  here



                                                  蜜雪兒菲佛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瑪的禮物Emma's Bliss


有時候,不完全是為了性愛過後的歡愉,
僅僅是感受到那與肌膚接觸時緊密的觸感及其與空氣分子摩擦出的細微聲響,
便能讓你感動不已。你喜悅的閉上雙眼屏神凝聽,雙手逆毛撫摸肌膚時的窸窣聲,
如同前陣子讓你深深著迷的德國片Emma's Bliss中令人窒息的聲音微粒,
那種只有在電影中才能清楚聽見的聲音,讓你不禁回想起那個難忘的特寫鏡頭:
女人的手緩慢膽怯卻又堅定的撫摸男人起伏的胸膛,
帶點透明的金色毛髮隨著手的匍伏前進在空氣中擺盪,
沙 沙 沙 沙的挑動你每一根敏銳的聽覺神經。

這是他媽的真實人生不是電影,你想,去他的電影。
你仔細聆聽,悉心感受活生生的肌膚觸感,
去觸摸、聆聽、感受,像每一次潛心觀賞一部美好動人的電影那樣。
有時候你太忘情於電影情節中,而忘記傾聽生活裡每一細小分子扯開喉嚨忘情高歌的生命詠調。
人生不似電影那般輕鬆,不過once in a while,
你可以像身在電影裡那樣,活得那麼淋漓暢快。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那麼一陣子,你以為自己冷血至極,總是冷眼揪著大螢幕中流動著的喜怒哀樂,
偶爾有那麼一兩幕讓你紅了眼眶,偶爾你的心被什麼喬段稍稍撞擊、發出輕微的顫抖,
不過也就僅止於此,你以為你見多了,能夠將情緒從那些煽情的、刻意營造出的畫面中抽離。
你以為電影不過如此,能讓你恣意暢遊於各種情緒中,然後散場時除了滿身的爆米花味,
其餘什麼都沒留下。

直到有一天你看了1988年的《新天堂樂園》,這一切全都改觀。
你在播放著懷舊影展的藝術電影院裡坐著,黯黑的電影院中只有你跟其他三三兩兩的觀眾,
1984年出生的你對於這部1988年的電影實在是了解不多,20分鐘後你大概明白這是個劇情再簡單不過
的故事:有關一個小男孩與老放映師之間的情誼。電影百分之九十的場景都在義大利鄉下的小電影院
「天堂」中,「天堂」不但凝聚著鎮民們的情感、更承載著所有人的喜怒哀樂,而老放映師以及他的小學徒便成了這一切的推手,一如老放映師所說:
「這個工作是很無聊的,你得日復一日待在放映室,
 將同一部拷貝看過上百遍你的人生都在這了!
 不過當你看著這些觀眾開心的表情,你便會漸漸的愛上這個工作。」







聽到這一番話時電影不過才開場30分鐘左右,也許是為了小男孩多多以及放映師之間自然的互動、
也許是大師級的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太過動聽,說不上什麼原因的
你立刻便被吸引住了。你靜靜觀看著老少之間的互動、電影院如何陪伴著鎮民們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寒暑 生動的對話以及自然流露的情感讓你又哭又笑,
而其中老放映師一再的引用老電影中的經典對白更是讓愛電影的你如沐春風。
即使聲軌有點對不上,拷貝也難掩時間所留下的痕跡〈雖然如此還算保存的非常好〉,
卻仍然讓你感動不已。待淚流滿面時才欣喜的了解到原來自己不是什麼鐵石心腸,
原來真正的動人就是「簡單」。

《新天堂樂園》,這部80年代拍攝的電影,沒有繁複的技巧、詭譎的劇情,
卻用人與人之間最簡單純粹的情感用力衝撞你,讓你幾乎無處可逃,
看到離鄉的多多再度返鄉時,你只能老老實實的去面對自己,
以及那個你一直小心埋藏、不敢去觸碰的過去。
你以媒體貴賓的身分免費入場觀影,散場時帶著因抽蓄而疲累的身體以及早已哭腫的雙眼走出小小的影廳,走進隔壁的誠品花了649元買了一張附了原聲帶的《新天堂樂園》DVD,滿意的離開。
然後回去迫不及待的寫了一篇部落格,
急於向你那些被好萊塢給慣壞的朋友們分享這一部可說是改變了你一生的電影,
並且默默希望這部當年從坎城一路紅到奧斯卡的電影也能夠讓他們相信,
電影的確會改變人的一生。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暑期強片一部部輪番上陣,到此總算告一段落,
在進入美好小片充斥的電影淡季前
在此補上我個人更新過後的「暑期強片排行榜」
並作簡略介紹(我沒有在客氣真的很簡略,老娘我趕著去上法文課)

第一名:

(照片提供:博偉電影公司)
《料理鼠王》
Ratatouille
●●●●●
光是故事的創意性就有足夠的看頭了,畢竟有誰想得到讓老鼠在廚房裡作菜這種
光想就覺得噁心的點子?其中的難度不僅在於創造出真實卻又不失可愛的主角老鼠,
如何說服觀眾改變對於老鼠的刻板印象進而接受"老鼠掌廚"這個乍聽之下有點嚇人的概念
更是需要一番功夫。不過導演布萊德博得(Brad Bird)這個一開始不被看好的動畫師
卻帶領著皮克斯動畫團隊辦到了!《料理鼠王》故事題材新穎、動畫製作精良,
被稱作「動畫界龍頭老大」的皮克斯果然不負眾望帶來一部精采的好作品。
順帶一提:(沒辦法誰叫我愛吃)
這樣一部以美食作為主題的電影中,「美食」的部分當然是重點,
為了製作出能夠讓人信服的美食,《料理鼠王》的製作人Brad Lewis更是特地前往加州
Napa去拜訪任職於全美國最棒的法國餐廳「French Laundry」的主廚Thomas Keller
尋求幫助。片中廚房的雛形以及菜色多是以「French Laundry」為藍圖作設計,
請看主廚與製片兩人在廚房認真的模樣↓


可以向主廚學作菜看得我好羨幕啊...


第二名:
《神鬼認證:最後通牒》
●●●●○


第三名:
《終極警探》
●●●●○

第四名:
《變形金剛》

以下請見我的「2007暑期強片總評」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總算去看了IMAX版的哈利波特試片,暑期好萊塢大片到此也算是告一段落,
看到現在只能感嘆所謂的好萊塢大片真是越來越令人失望(意思是有讓人期待過?),
先特別聲明我並不是標準的好萊塢迷,但對於商業大片總會刻意降低標準來觀看,
也許會有所偏頗但應該還是值得參考,以下稍作簡單報告:

《變形金剛》
Transformers
●●●●○
導演麥可貝的刻痕處處可見,用不完的炸藥、爆不完的大場面、
有夠單薄到了智障程度的人物、想耍溫情卻顯得做作又過於簡化的煽情場面,
再加上失敗的配樂...這些都是讓我邊看邊暗笑他的迂的點。
不過即使有那麼多缺點也不足以掩蓋《變形金剛》是一部頗為成功的商業片的事實。
不但題材新穎、特效也夠炫,大場面的調度也有一定的水準,
一些穿插於其中的笑點也能適度的緩和氣氛,再加上不斷的大爆炸(雖然到最後有點膩)
可說是做足了娛樂效果的一部電影。
在我心中的暑期大片排行榜排名第一名。


《史瑞克3》
Shrek the Third
●●●◎○(三顆半)
延續《史瑞克》系列電影中貫有的「相信自己」主題,本集中的說教意味更加強烈一些,
雖然不似第一集那麼有新鮮感卻還是夠可愛討喜,再次顛覆其他電影橋段的部分也有
足夠的娛樂效果,算是老少通吃。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IMAX版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
本片算是相當忠實的呈現原著,不過對於沒看過小說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步調稍嫌緩慢,
而最後所謂的「大決鬥」也因鋪陳過少顯得有點不夠精采。
不過整體而言水準還算蠻OK的續集電影。(看出來我在打混了嗎)


《神鬼奇航3:世界的盡頭》
●●◎○○(強尼實在太帥了)
我對於這部電影全部的期望全都在我親愛的強尼戴普身上,
然而即使本片中出現了數個強尼分身也不足以挽救電影本身乏善可陳的事實,
乾癟的劇情、一樣虎頭蛇尾的角色設定...周潤發的加入雖然帶來濃濃的東方色彩,
卻更可以看出西方人對東方人認識之淺薄又可笑,
《神鬼奇航》系列的成功除了製作人Jerry Bruckheimer功不可沒之外,
久未出現的海盜題材也是主因,然而新鮮感會隨著時間消失,
以賺錢為導向的續集電影恐怕得再加把勁才能挽回觀眾的心。


《驚奇四超人2:銀色衝浪手現身》
Fantastic Four 2:Rise of the Silver Surfer
●●○○○(至少女主角和她戲中的弟弟男的俊女的美)
我一直覺得成功的商業電影除了有好的娛樂效果之外,劇本也是相當重要的,
當角色對話平淡、劇本構造過於簡單的時候縱使有再好的特效都是枉然,
令人遺憾的是,身為眾所期待的美漫改編電影的《驚奇四超人2:銀色衝浪手現身》
卻連最基本的「娛樂」效果都做不到,不但對白呆板、劇情簡單,
連在原作中角色吃重、本應成為噱頭的銀色衝浪手也交代得虎頭蛇尾。
更別提主角「驚奇四超人」的超能力用在吵架、打電動、泡妞時很強卻在重要關頭顯得
有點無力的草率處理。
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不過其中原作漫畫家史丹李(Stan Lee)再度在自己漫畫改編的電影中現身
還自動報上大名的橋段還蠻能讓人會心一笑。


接下來還有上了年紀的布魯斯演的《終極警探4.0》、《神鬼認證》
和超令人期待的《料理鼠王》,有空再上來報告。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以後要是不懶惰的話就每週來個電影推薦吧,
不過前提是要我不懶。
不是什麼精心撰寫的影評,只不過在空檔時間五分鐘隨手寫下的,
要是不滿意請立即轉台,謝謝合作。

本週新片:
勾引陌生人 !!(總分五分)
史詩大帝國 不予置評
半月交響曲 !!!
玫瑰人生 !!!
王牌對決 !!
維納斯 !!!!
手紙 !!!!

本週最愛推薦:

維納斯Venus
上映:04/13上映
導演:Roger Michell(新娘百分百)
演員:彼得奧圖Peter O'Toole、Leslie Phillips
國別:英國
年代:2006
70多歲的彼得奧圖在戲中飾演一個過氣演員,某天老友的外甥女的來訪,讓他的生活
再起漣漪.....
唉喲懶得寫了,彼得奧圖年輕的時候好帥喔!
還有那個法式水果塔好好吃,口感細致甜而不膩有四種不同的塔皮喔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odeuses
年代:2004
類型:溫馨成長
導演:Eleonore Faucher
演員:Lola Naymark、Ariane Ascaride
IMDB評分:7.0/412票
兩個不同世代女人,互相分享同一個秘密和經營同樣的心情,透過心靈之間的扶持療傷,發展出一段令人嚮往的關係。
十七歲的少女得知自己懷有五個月的身孕,在沉重的壓力和無助感下,決定獨自生下孩子。她到專門為高級時裝設計刺繡的女士住處幫忙,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隨著肚子裡的孩子一天天成長,少女和刺繡師之間漸漸培養出一段超越母女的真摯友誼……
一杓鹽一滴油的生命傳承
女孩們或許都會有這樣的共同記憶:母親第一次教我們在湯裡灑鹽,在炸鍋裡添油,在穿針引線時用舌尖輕舔線頭、或是初經來潮時母親嚴肅認真的告誡成長的喜與憂;許多媳婦在嫁入婆家後,廚房擺飾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母親影響,打造出像娘家一樣的廚房。於是相同的菜色、一樣的諄諄教誨就這樣一代代的延續下來。生命的傳承豈止血脈,而是在那一湯一飯、一針一線中。《刺繡佳人》要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有關於生命的延續與傳承。
克萊兒這個未婚懷孕的十七歲少女,迫於生計問題來到正逢喪子之痛的刺繡師門下當學徒,兩人懷著各自的傷痛以及對彼此的戒心小心翼翼地開始師徒生活。小小的工作坊如同保護膜一般隔絕兩人之外的慘澹世界。刺繡不僅成為兩人苦悶的出口,也變成兩人之間緊張關係的潤滑劑,刺繡師逐漸願意敞開心防對少女傾囊相授,母與女之間鍋碗瓢盆、穿針引線的授課,在《刺繡佳人》中被縫紉機的機杼聲以及勾針穿梭於布匹間的沙沙作響給取代。屬於傳統手工業的刺繡也在兩人朝夕相處的密切互動之下,達到傳承的意義。存在於兩人之間的不是血緣相親的母女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成長過程中都再熟悉不過的生命經驗的傳承。喪子的刺繡師與隱藏懷孕事實的克萊兒也藉此得到慰藉與生命缺陷的圓滿。
新舊交替的傳統手工業
而除了刺繡技術外,隨著克萊兒腹中孩子越長越大兩人的關係也越趨微妙,刺繡師教導給克萊兒的不再只有刺繡技巧,而是以一個母親的角度來教導與陪伴一個「準媽媽」。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一個即將迎接新生命來臨的女孩,其中的生命來去、新舊交替與刺繡傳統手工業的傳承與創新達到完美的應和,劇本的縝密與細膩很讓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一頭亮眼紅髮的蘿拉奈馬克(Lola Naymarky)將克萊兒面對大環境的堅強與樂觀演得收斂自然,她對表演的掌握精準到位在法國新生代演員中實屬難得,而她在本片中的精采表現也獲得法國凱薩獎的肯定。
如同出現在片中一匹匹美麗細緻的刺繡成品一般,本片的攝影、配樂皆細膩精緻,卻不似少數法國電影那般甜膩得過了頭。除此之外導演說故事的力道恰到好處、角色的情緒掌握得相當貼切動人,加上片中不斷出現的刺繡品炫麗奪目,整部作品看來十分賞心悅目,在近期的法國電影中屬於難得的佳作。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iends with Money
日舞影展開幕影片!三個已婚的女人和她們的丈夫,各自有各自的問題,而她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單身好友:奧莉薇。但是,奧莉薇卻是經濟情況最差、工作最不穩定的一個。為了一次慈善募款餐會,這群好友準備一起出席。然而在餐會之前的這段時間,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到了餐會當天,大家都有了新的面貌……
曾經紅極一時的影集「慾望城市」,描述四名事業有成的女人,老是穿著五百元美金的鞋坐在高級餐廳裡,用諷刺又辛辣的對白探討著單身生活中的各式問題。她們的生活也許不切實際,遭遇的問題卻又像是經常發生在我們生活週遭那樣熟悉。這類有關女性議題的題材也出現在電影中,曾經導過四集「慾望城市」的女導演Nicole Holofcener編導的《我的好野女友》仍然不脫離女性自覺及定期聚會、跟男人吵架便向彼此哭訴……等類似電影中會出現的場景,此外,更加入“錢”這個元素,因為錢,是每段關係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故事於是形成了一個有趣的衝突點,有錢/沒錢;已婚/單身。於是在他們─三對有錢夫妻以及單身的奧莉薇每一次的聚會上,總是會出現趣味橫生、且往往是諷刺到骨子裡去的對白,讓你不由得悶聲苦笑。某些場景更是硬生生的將中產階級嘲弄了一番:有錢人會花大錢去舉辦一場募款派對,邀請更有錢的人來花一萬元美金買一張桌子,「為什麼不直接把辦派對的錢拿去捐?」奧莉薇提出的問題得到了大家的白眼,募款對他們來說可能比較像是某種財力的象徵。
然而,電影從一開始探討身分地位的差異到後來的劇情轉變,編劇的功力更是在角色的層次感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因為「洗完又會髒,找不到洗頭的意義」所以不洗頭的更年期女人、靠拼命加蓋房子來維護破裂感情的夫妻……奧莉薇到了最後才發現不只有沒錢、沒伴的她才會迷惘、迷失方向,四個朋友的四段故事,每個人都活在某種衝突與矛盾之下。有時候我們不禁遲疑,從「今天的衣服穿對了嗎?」到「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了嗎?」奧莉薇心裡明白,就連自己會成為女僕也都是自己的選擇,電影繞了一大圈其實要講的也就是關於人生的意義以及選擇,無論年齡、環境,在人生某個階段,你總會開始疑惑。不過沒關係,就像「慾望城市」或是任何一部關於女性自覺的電影那般,這些女人總是會互相依靠,然後在彼此陪伴之下找到方向;又或是,因為有彼此的陪伴,短暫的迷失也可以得到釋然了。看到電影最後開放式的結局,會感覺似乎又是被導演幽了一默,倒也算是貫徹了整部片的調性,用一種事不關己的淡然來處理骨子裡既荒謬、尖酸又諷刺的議題,猶如利刃輕輕劃過肌膚,血一滴滴滲出。舔一口之後發現其實味道還不賴嘛,畢竟這才是人生。

延伸推薦
陽台前的夏天
Summer in Birlin
導演:Andreas Dresen
演員:Nadja Uhl、Inka Friedrich
年代:2006
簡介:
在這個溫暖的夏天裡,擁有1個陽台的妮可、擁有1個兒子的凱琳,和擁有1台卡車的羅納都在想:「愛,真的會吹拂過這個美麗的季節嗎?」 凱琳是一個單親媽媽,她得照顧一個12歲的兒子,卻一直沒法順利找到工作。她的鄰居兼麻吉妮可,則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看護,經常得照料獨居的老人,卻總是甘之如飴。
這對好姊妹住在柏林的同一棟公寓裡,兩人時常相約在妮可家美麗的陽台上,一邊輕啜甜酒一邊聊著男人,她們都期盼能趕快有份感情的寄託。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沒有看過John Cameron Mitchell上一部作品《搖滾芭比》因此無從比較,
然而《性愛巴士》Shortbus在目前看過的金馬片子中算我的最愛。
首先是大量的陽具,泡在水中皺縮在一團的、情慾高漲後充分膨脹的陽具,
男子背著男友用攝影機拍下自己做瑜珈自慰的畫面、
女性愛諮詢師坐在諮詢時坐的橡膠球上幫老公口交、
女孩穿著SM服裝用皮鞭抽打客人說「你這個該死的公子哥兒」,不帶任何感情。
爵士樂流瀉著,美好的爵士樂啊,紐約市的夜晚熱鬧非凡。
這樣的開場的確讓人看得臉紅心跳,然而接下來鋪陳的故事其實才是重頭戲,
女諮詢師長久以來一直在假裝高潮;提供SM服務的女孩是個藝術家,從不知道如何
跟別人建立關係;憂鬱的同性戀者與男友同居五年,卻從未真正與人發生過性關係,
他們都來到了叫做Shortbus的俱樂部,故事展開。

SM女孩說她喜歡高潮,因為只有在那時候她能感到完全的孤獨;高潮結束後的感傷,
是因為她知道全世界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在Shortbus與女諮詢師相遇之後,她們每晚見面,她教她如何達到高潮,她教她
怎麼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在Shortbus裡,男生女生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似乎都不再重要,大家在這裡交換
歡愉的汁液,然後在陌生人的擁抱中得到一些答案,或是某種救贖。

我靜靜的流著淚看著電影最後細膩的寂寞,幾乎是想要縮在椅子上放聲哭上一場,
我們緊靠著彼此,親吻、撫摸、交換著體液,在親密關係之中肉體與心靈卻無法合而為一,
寂寞啊無法言喻的寂寞。
電影的畫面很美,講述故事的功力也非常之純熟,瘋狂做愛是一個表象,骨子裡探討的
東西卻又那麼令人心碎。
最後女諮詢師在海邊躺椅上自慰,達到的瞬間紐約市大停電,
整個城市達到了高潮。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6.11.04 中國時報
黃文正/專題報導




金馬影展「大拜拜」又到了!為了這兩個星期的影展,幫國內影癡們找到好「菜色」,金馬影展部總監陳俊蓉可是足足忙了一整年!不過,辛苦歸辛苦,看到前幾天,影展套票一天就賣光光,知道有那麼多人期盼著這年度電影饗宴,就是她最好的鼓勵和慰藉!


陳俊蓉今年才30歲,外表就跟一般的大學女生沒兩樣,小女生籌辦這麼大的影展,其中當然有故事可聽。

也是看金馬影展長大的


陳俊蓉原非電影科班出身,輔大新聞系畢業後,只因「也是看金馬影展長大的」,熱愛電影,便隻身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念電影批評理論。拿了碩士學位歸國後,那時金馬執委會剛好有負責國際聯絡人的缺,經朋友介紹,才一腳踏進金馬獎;結果一待就是5年,今年升任影展部總監,統籌規畫本屆影展。


當總監第一件事,就是負責出國挑片,打從去年底影展結束,陳俊蓉就開始與國際各大影展聯繫,從1月鹿特丹、2月柏林、4月香港,一直到5月坎城影展,陳俊蓉一個人單槍匹馬跑透透;其中,最緊張的自然是規模最大的坎城影展。除了22部入圍競賽片都必須看過之外,其他如「一種注目」等單元的口碑好片,也都要盡量抽空欣賞,「最高一天要連看7部電影,看得都快吐了!」

PAY少事多 全靠熱情

除了親自跑影展選片邀約外,因為時間經費有限,有時她也會透過國外影人和朋友推薦,鎖定一些有看頭的各國新片。原則上,7月底,她就要確定今年影展一半的片單,大概是50部左右。接下來,她除了繼續邀片作業外,還得忙著找戲院、合作廠商和尋找合適的工作班底,往往白天忙完,晚上還得抱著錄影帶回家作功課,「這大半年來,我大概足足看了300﹣400部電影!」

金馬執委會雖是常設機構,但固定人員只有寥寥數人,大部分都是以約聘的方式,從7月才開始進駐,忙幾個月後,影展一結束,大家就又做鳥獸散。陳俊蓉感嘆地說,幸好現在國內各式大小影展滿多的,金馬影展弄完後,這些朋友之後常會在女性影展、紀錄片雙年展或是台北電影節打工,賺點生活費,「大家都自嘲是遊牧民族,搞影展工作非常辛苦,常忙得沒日沒夜的,PAY又很少,純粹是靠對電影的熱情,才能支撐下去!」

還沒開跑 先賺850萬


除了強化影展節目包裝外,今年陳俊蓉也決定在行銷造勢上多用點力,為此,她找了資深電影記者吳文智和搞電影行銷的王師進來幫忙。這2位熟悉媒體和宣傳的老將,果然也很有一套,3000多張影展套票一天就賣光光,影展還沒開跑,就先賺入850萬元,不僅創下金馬影展新紀錄,也讓陳俊蓉的票房壓力減輕不少,「今年台北電影節票房都有900多萬元,總不能被比下去啊!」


她說,今年整個影展預算約1000萬元,其中100部影片的版權費和拷貝,大約200萬元,其他主要費用多花在文宣、字幕翻譯、撰寫影評、製作影展手冊、國外影人邀約交通住宿等方面,「因為經費不多,我們幾乎要做什麼,都先拜託廠商打折,或是直接找認識的親朋好友;所以,我們自己都開玩笑說,等弄完金馬影展,大概朋友都跑光光了!」

對於最後端出的影展全菜,陳俊蓉坦承,過去這一年來,國際藝術影展有些疲軟,並無特別令人驚豔的絕世作品,不過,整體而言,仍不乏許多水準以上的好片,相信影癡們一定不會失望。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來談談紀錄片。

過了暑假強片季節,九、十月都算是小片或國片的旺季,
最近尤其出現了好幾部紀錄片:
《奇蹟的夏天》9/22上映
《我是妳的男人》9/22上映
《醫生》9/29上映
《不願面對的真相》10/13上映


紀錄片一點都不如大家印象中的那樣無趣單調,事實上,它拍出了最真實的情感,你可以 看到被攝者在鏡頭前以一種最誠實的方式被記錄著,那是一種很直接卻也震撼力十足的感動、 是無法以拍攝技巧或是特效又或是精湛的演技能傳達的,最原始的感動。
社會化的結果,我們常常追求某些特定的價值觀,然後忘記一些最簡單又最真實的東西, 最近看的這幾部紀錄片,卻讓我看到、也回想起某些遺失掉的片段。
電影最重要的,是能夠順利的把訊息傳達給閱聽大眾,你若是能從中得到一些東西,這些默默在電影界努力的人(我?)
也就值得了。
(先草率寫完其中兩部,另外兩部有空補上) 《奇蹟的夏天》:
描寫台灣後山的花蓮,一群不愛唸書卻精力旺盛的原住民孩子,與足球,及國中最後一個夏天的故事。
他們不太會說話,帶著濃濃的原住民口音及靦腆的笑容,球場下的他們純淨的很可愛。 鏡頭一轉,陽光灑落飛揚的泥土,練習開始,原本調皮搗蛋的一群小男孩,頓時認真了起來, 在球場上揮汗奔馳,這是他們在一起踢球的最後一個夏天。
導演貼近的跟拍他們的生活,除了球場上的努力,你還看得到他們各自家庭的困頓、彼此間的友情以及面對人生下階段的勇氣 他們生活不富裕,卻用很樂觀的態度在面對生活,「獎盃得到了就放在那而已,一條傷疤卻可以永遠記得。」其中一個小球員受了傷, 對著鏡頭指著他裝了鋼釘的腳如此說著。他們不太會表達,甚至有點口吃,偶爾從他們口中聽到這樣有哲理的話,卻格外讓人感動發人深省。 這是部好笑又讓人鼻酸的片,媒體試片時不時會爆出大笑及掌聲,如果你不滿意現狀覺得生活匱乏,去看看這部片吧!意者請洽我,我跟片商買有優惠。
《我是妳的男人》
關於搖滾界大老李奧納多柯恩。 其實對於一個搖滾歌手來說,他的歌聲似乎有點太平板低沉。然而他的身分不僅僅是搖滾歌手,更是詩人、作家。在觀看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其實是他寫詞能力 ,及他的詩作和他本身靈魂的厚度。電影中許多音樂人獻唱他的作品來表達敬意,一首首如同他的詩一般雕琢精細,感人至深。其實本片導演功力並沒有發揮的非常突出,然而就像是鮮美的食材一般, 不用太華麗的烹調或裝飾,李奧納多柯恩就是非常棒的故事。我看到的是他豐富、多層次的靈魂,本片穿插著歌手唱歌及訪談,感覺倒像是觀賞演唱會的幕後花絮。 如果你深深為文字及音樂著迷,本片非常適合你,沒有太華麗的拍攝技巧,幽默的李奧納多就是最棒的故事。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