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入行快滿三年了,中間發生過將近兩萬件事讓我萌生退意,想著去做別行試看看吧,這麼想著想著竟然也就持續到現在。畢竟真的沒有什麼專長,而這個工作就像村上春樹在舞舞舞裡面寫的那樣,是個花十個小時努力做或一個小時隨便亂做別人都看不太出其中差別的工作,很適合一個個性有點懶散的門外漢,邊做邊學,邊錯邊學。

老實說在應徵這個名為「採訪編輯」的職務時其實不太明白「編輯」這個職位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只想著自己沒事喜歡寫東寫西,能夠常常練習寫稿應該很不錯吧?抱著這樣的心態當然受了不少教訓,漸漸的才開始明白「編輯」這個職務的意義,瞭解到自己的用功程度距離一個合格的編輯還差得老遠,也慢慢的體會到自己其實根本不會寫文章這件事,我把一開始對於身為「編輯」的角度放大成正視「採訪編輯」的全部面貌,漸漸的我也愛上了採訪工作。

三年實在不是什麼值得拿來說嘴的資歷,不過仔細回想,這三年來從入行第一個月越洋電話採訪某HBO自製電影的編劇開始,還真的面對面或話筒對話筒XD)接觸到不少專業電影人,每次總是被半生不熟的朋友問到我訪過哪些明星哪些導演,回想之後才有趣的發現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通常都不是訪問什麼大明星──畢竟採訪過程中為了掌控訪問節奏跟避免氣氛尷尬,崇拜仰慕的感覺早就被工作感給取代了──每次在超級忙碌的工作結束之後還再三回味的,通常不是採訪對像說起話來讓我如沐春風,就是在採訪過程中得到某種安心的歸屬,可以過癮的與對方談論對於電影的共同喜好以及對於相同環境的認同感。

 

譬如說很久以前跟F一起在她家看完《無間道》覺得既崇拜又感動,那時候怎麼想得到幾年後可以跟曾志偉面對面坐在某咖啡廳裡一起「談論」《無間道》與《教父》?又或是本來對王小棣老師一無所知,卻在探訪「波麗士大人」的拍攝現場時,在她偷閒接受採訪的那短短十多分鐘內徹底的被她那種極為博學卻又謙遜大氣的特質影響。

當然也有抱著過度期望,最後才發現受訪者不過是空有形象外表只會說表面官話的空殼的時候,不過每一次背著相機、錄音筆到採訪現場,都好像是假藉採訪名義,實則去吸取資歷性格各異的影人們的經驗與想法,回家之後把其中的百分之六七十寫進文章裡、而那些多餘的一些東西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我的一部分,聽起來好像有點像是在說大話,不過這是目前的我對採訪工作的一點體驗。

老實說這樣的日子能過多久我也不知道,不過偶爾截稿壓力沒把我逼瘋的時候對於這樣的工作的確還會覺得自己好像還蠻幸運的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ssie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